招生合作
课程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天津书玉苑 >天津书玉苑 >《清平乐》中的11个高考文化常识,你知道多少?

天津高中辅导学习网

《清平乐》中的11个高考文化常识,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20-05-26 15:15:11 已帮助:172人

《清平乐》中的11个高考文化常识,你知道多少?

天津高考文化常识积累

最近《清平乐》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小编对其中的文化常识提起了兴趣,今天小编就为高考生总结整理了《清平乐》中的11个高考文化常识,你知道多少?

《清平乐》中的11个高考文化常识,你知道多少?
  【步辇】
  步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
  【张国臂掖】
  张国臂掖: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降服浑邪、休屠二王,之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的东端设置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意思就是张开国家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顺利通达西域。这句话也正是今天张掖市市名的由来,表明张掖地理位置之重要。
  【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段话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作者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竦,全诗为“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意思是:整日没有心思去描眉梳妆打扮,我愁容满面地看着心上人打点行装。饯别的宴席上担心破坏了你的心情,双眼蓄满泪水不敢落下来。为君捧杯饯行,相斟相劝又怎么忍心分离呢?不如让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时离我而去的。
  词中借一个女子的之口,摹画女子对爱人体贴入微、愿意为爱情独自承受痛苦的心理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选自北宋赵恒的诗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代表性的收获,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枭首】
  枭首:枭是一种动物,传说长得和猫头鹰极为相似。当枭的孩子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剩下一个头颅。所以后来中国有一种刑法叫做枭首,即将首级斩下,同时要在闹市悬首示众。
  【斥候】
  斥候:也作“斥堠”,古代的侦察兵,起源时间不晚于商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
  【面花】
  面花:面花又称面塑或捏面人。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它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河南省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
  【黜陟】
  黜陟: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