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实验ALevel 编辑:佚名
自八月开始,我们开始进行线上的教学和调研培训。我们首先学习和了解了侗族的部分情况,并得知了一部分注意事项,比如当地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与我们城市同龄学生的差别,侗族文化的特点,以及我们写教案时需要注意的内容。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本次支教活动的过程:我们乘高铁到达广州南以后,再由广州南转乘至从江站,坐汽车到达美德村。在接下来的五天中,我们上午将进行对各自年级的教学**,我们下午将会去参观学习侗族文化。
一、出发
八月七日,正式出发,去往贵州。
我们终于到达从江站,接下来,需要驱车经山路前往了美德村,车程大约40分钟。我们途径美德小学,到达预定的宿舍,以下为沿途拍摄的风景照片,山路的颠簸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兴致。
随后我们在宿舍休整,房屋采用了全木制的结构,与之前住过的房间的**不同就在于使用了榻榻米而非床。为了保持房屋卫生,上下楼都需要换成拖鞋。
一楼的餐厅向我们提供了家常菜和当地特色的糯米饭。吃饭后我们用糠和水洗碗,这些东西在之后还会被用于喂猪,起到环保作用。
晚上我们进行了小组自我介绍,今天结束了,我们期待着明天支教活动的开始。
二、**天
今天是贵州支教的**天,我早早起床准备启程。在这天的早晨,我**眼看到的便是晨雾缭绕的山景,如同在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的仙境一样,展示着祖国山河别样的美丽。
早饭过后,我们徒步前往学校授课,学校的整体环境良好,有较为开阔的操场和合理的娱乐设备,教学楼外表虽然旧,但内部却安装有大型显示屏等教学设备,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帮助。
在八点三十分的时候,我们开始支教**,各个小组的教授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偏向传统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有的则着重于在玩耍中教学,以互动交流为主。这两种方法都起到了教学的作用。
上午支教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返回宿舍用餐。下午,我们分组去参观侗寨的建筑,服饰和植被。有侗族以前用石块搭建的房屋地基,有用来干燥谷物的架子,有当地的泉水井,以及当地一种叫做吴蕨的蕨类植物。
这是侗族鼓楼,过去用来击鼓号召村民集合的建筑。我们还在鼓楼中听了侗族老人讲授侗族历史,并欣赏了当地特色乐器表演。
还见到了村子里的历史碑文,上面详细说明了人犯罪具体行为所对应的惩罚,如三个120,三个66,三个33等规则。
这是侗族村寨一景,为今天的访问记录画上句号。晚饭后,各个小组进行了教学方案讨论会,交流和改进教学方案,为第二天的课程做准备。
三、第二天
八月九日是贵州支教的第二天。各个小组继续进行各自的教学课程,比如演讲,语文,数学,非洲鼓等。
下午,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并计划在五点后出发进行野炊。我们通过砍伐竹子来制作吃饭和饮水用的碗和杯子,还使用金毛犬蕨来制作筷子。
四、第三天
今天是八月十日,是贵州支教活动的第三天,在早饭结束后,我们起身前往进行教学**的小学。在历史课上,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元末明初的历史,描述了当时平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的事。
接下来的传媒课中,老师以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为基础,讲述传媒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和地位,让同学们意识到传媒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到这个信息时代的消息传输的过程。
还五子棋课、美术课、语文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孩子们在课堂上都与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双方的交流中,双方均获得了新的理解和认知。
放学后我们返回宿舍休整。在下午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用针线制作香*,下方为材料和成品,用到的材料有染料,针线,以及用来填充的棉花,糯米,艾草等。
八月十日的支教活动结束了,明天,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老师和同学们。
五、第四天
八月十一日,是贵州支教的第四天。早饭后,我们前往了美德小学后,开始这一天的教学**。今天的课程有美术,五子棋,语文,中国象棋等。
今天下午,我们在带路学生的引导下来到了侗寨居民的住宅中进行调研**,拜访了一位曾经加入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曾参与剿匪行动,如今退休在家,家庭美满。在他身上,我仿佛可以看见中国人民在那段艰难岁月斗争和生活过的痕迹,那段记忆,想必描述的是一段无法复制和模仿的荣光岁月。
我们在访问结束后便同他们告别了,我想,我们如今能过着如此富足的生活,应当感谢老一辈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当年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生活。
今天又结束了,明天来的是很快的,一觉醒来,就是明天。
六、第五天
八月十二日,这天我们最后一次前往学校,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这天的课,交出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孩子们的期待与鼓舞,我们赠给了他们一些学习用品,希望他们在将来能用它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结束后,我们还一起拍了集体照。
在这天晚上,各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进行了这几天的活动报告,每个代表都讲授了自己的收获和经验。
七、总结
这次支教活动给我带来的感触很深,在这短短的数日内,我们教给他们的东西,或者说,我们给予他们的东西,与他们教给我们的事物和对我们的评价相比,我感觉他们似乎才是这次支教的老师。
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态度,或许是许多人无法学习和模仿的,他们对大自然的善意,有人会说这无足轻重,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善行,道德和良知永远不会错,如果现在不保护好她,那我们施加给她的压力,终会落到我们身上。
他们对外人报以善意,愿意帮助我们,无论是在饮食上,起居上,还是**中,他们都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就像雨伞:平时,没有人会想起它们,当人们想起它们的时候,他们也只能承受风雨,提供帮助。就是这样,虽然被风雨冲刷,为自己添麻烦,却为他人挡下了所有风雨,事后,我们是否还记得他们,并会衷心的说一声“谢谢”呢?
打动我的还有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一些人看来,山村田园的生活十分惬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终究不是童话世界,现实就摆在眼前:缺乏水源,高强度的劳作,炎热的天气和陡峭的山路。但他们即使知道困难降临,依旧满怀希望向前,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分离,合散,又是一个春秋;相遇,离别,又是一个过程。曾经,现在,又是一次幻梦。悲伤,希望,又是一次轮回。在厚重的历史车轮面前,我们都无力抗拒;同时,我们也为他人留下希望,希望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我们能够为别人做点什么,也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