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可能对于平常人来说里的很远,但是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些活的轻松洒脱的人虽然可能不懂哲学,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符合哲学的,优胜教育今天就来讲讲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哲学。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自然秩序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就是获得人性。因此,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不会忽视这一目标及其相关要求。事实上,我的学生打算做军人,还是做教士,或者是做律师,我都没有什么意见。在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一种职业之前,大自然会让他先成为一个人。
生活,这就是我教给他的本事。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可能既不是文官,也不是军人或牧师,但他将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都能很快学会。命运无法让他改变地位,他将始终处在他的位置上。
我们真正研究的对象是人及其环境。在我看来,我们中间谁最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安乐与忧患,谁就是受了教育的人。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更多地在于实行而非口训。当我们开始生活时,我们就开始接受教育了。
我们的教育始于我们自己,我们的位教师就是我们的保姆。古人也常用“教育”(Education)这个词来表达另一层含义,即“养育”(Nurture)。瓦罗[9]说过:“助产士接生,乳母哺育,塾师启蒙,教师教导。”
因此,教育、训练和教导是三件事情,它们的目的也像保姆、塾师和教师的一样,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差异并不应全被接受,儿童只应该接受一种目的的引导。
自然的教育
人们往往只想着如何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成人后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他承受命运的打击;教育他勇敢地面对富贵与贫穷;教育他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生活于冰岛的冰天雪地里与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
你保护他不致死亡只是枉费心机,他终归是要死的。虽然他的死并不是由你的悉心照料造成的,但是你花费的一番苦心还是可能会被误解。
所以,不应教他如何避免死亡,而应教他如何生活:活着,并不仅仅意味着呼吸,还意味着行动,意味着充分运用我们的感官、精神和才能,运用能让我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每一个部分。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的岁数的人,而是对生命最有感受的人。一个人可能活了100岁,但他可能从未真正生活过,这样,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呢!
我们的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俗都充斥着奴役、强制与压迫。文明人生而为奴,死时亦为奴:他一出生就被束缚于襁褓中,他一死就被钉在棺椁中。终其一生,人都被各种制度囚禁。
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有可能遭遇不幸
当一位母亲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过度关心孩子时,她就会从另一条相反的道路偏离自然。她往往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偶像。
她本来是为了不让孩子感觉到自身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越来越娇弱。她希望孩子免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使之远离各种各样的痛苦体验,但她并未意识到,由于她想让孩子少受一些微不足道的折磨,孩子的未来将因此埋下各种各样的灾祸与危机。
她没有想到这样的好心之举是多么残酷,它使得孩子幼年的娇弱延续下去,以致在成年后无法承受种种劳苦。
观察自然,跟着它所指示的道路前进。它在持续不断地锻炼着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困难磨炼着孩子,它将很快孩子什么是痛苦与失败。由于你想改变自然的法则,结果却毁了孩子,让你对孩子的照料无法取得成效,你难道不明白这一点吗?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予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的。
但恰恰相反,这可以避免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有可能遭遇不幸。只要我们不使他们做超过其能力的事情,让他们使用体力跟怜惜他们的体力比起来,前者的危险更小一些。
因此,要训练他们经得起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磨难,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承受严酷的气温、气候与环境,能够忍受饥饿、干渴与疲劳。把他们浸在冥河里吧!
在他们的身体习惯尚未形成之前,你可以毫无危险地使他们养成你想要他们具有的习惯。一旦习惯建立起来,任何的改变都会十分危险。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孩子的肌体是柔软而有韧性的,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使之趋于任何方向。
而成人的肌体则比较僵硬,只有诉诸暴力才能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在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不受危害的情况下,把他培养得十分健壮。即便有一些危险,也不必犹豫。因为,人的一生会充满各种危险,除了面对它们之外,还会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优胜教育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孩子们提供专业高效的辅导课程,根据孩子的基础情况制定最合适的辅导计划,帮助孩子快速提升成绩,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人生成就的取得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