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打造高稳定的精锐队伍 护航学生精英成长

来源: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 时间:05-04

  选择国际学校时,除了课程设置、升学结果、学校环境外,师资力量及老师的稳定性一直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且家长对老师稳定性的关注度有增无减。国际学校教师团队变动频频的起因,还要从当前的师资构成来分析。关于师资问题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有话说。

目前国际学校的师资,一般由外籍教师、海归和本土中籍教师构成。而其中流动性的,就是外教。外教的稳定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学生水平、文化差异、甚至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会成为影响他们去留的原因。加之与外教签订的聘用合同周一般2-3年,合同期到,学校很难把控外教的去留,这就导致之外教的流动相较频繁。

随着办学经验的累积,学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深化,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高水平的中外籍教师得以沉淀并愉悦地长期在校任教。例如,英方学术校长Danny一待就是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部主任June自毕业后就在牛津公学任教,一教就是9年时间;英国爱德华王子亲自颁发高级教师勋章的Paul Wilton老师表示愿意终身留在学校任教。

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外教不愿来到中国执教,另有一部分因出入境政策不能正常返回中国任教。而牛津公学的外教和中教双语教师早在3月初就全数回到成都,主动在家边进行网课授课边完成疫情隔离,等候学生正式返校。像Shirley Pi老师这样多次提到非常想念学生的老师就太多了。虽然疫情仍在,我校所有外教和中教都已经明确向学校表态,下年度全部留任,为学生的优秀成长护航。牛津公学能拥有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教师选拔层面:老师的教育情怀与中国心缺一不可

对于前来应聘的外籍教师,学校和校长最为关注的便是他们是否发自内心热爱中国,并有计划在中国长期发展;教育情怀则是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以上测评后,接下来才是对专业素养的考察和追踪。牛津公学的教师队伍中,不论中外教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龄超过10年的老教师占比超过70%,90%的外教教龄超过20年,他们在其所在国家时,这批外教即已开始了他们多年的执教生涯,教学成果卓著,其水平和经验毋庸置疑。

谈及外教的中国心,生物老师Paul和化学老师Linda最具代表性。疫情爆发前,Paul本有机会回国,但直到疫情受控,他与家人也一步都未曾离开过成都。他说他对中国的防疫工作从始至终都很有信心。“成都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会离开”道出了他们对成都的热爱和执着;而来自美国的Linda对中国、对成都赞不绝口,自己刚来不久就迫不及待地邀请了全家人一起来成都感受中国的美好。有了这样的共识,后续在学校长期稳定工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机制完善,发展前景良好

高度重视对教师团队的培养是牛津公学持续性吸引优秀教师沉淀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建立制度体系、管理方式,改善和优化了学校内部管理,激发了学校活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优秀教师予以高待遇,肯定其价值和为学校所做的贡献;此外,因牛津公学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建设路商圈,生活和交通舒适便利,能比较好地满足外教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由此,教师团队的稳定性更深入了一步。

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

生源与师资匹配度高,成就感强

学校严把学生入口关,所有报考学生需要层层过关斩将,所有学生和家长必须高分通过校长的面试,还要通过2个月的试读期,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牛津人。学校从语言水平、知识储备、求学规划层面,选拔适合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减少学生与老师间的磨合时间与沟通障碍,利于老师快速展开教学、学生高效吸收相应课程,以此达成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好的升学结果,增强教师和学生双方成就感,教师稳定性也因此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校对教师给予了充分的人文关怀,积极为中外籍教师排忧解难,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凡外教来校任教,学校均会组织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当地文化、人文风俗等实用性内容,以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同时,学校也鼓励外教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以培养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这也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归属感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