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从做家务开始 — 来自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建议

来源:厦门爱垦英语 时间:05-09

“孩子要不要做家务?”许多父母觉得现在孩子那么忙,哪有时间做家务呢?可是,适当的劳动,会让孩子紧张的大脑得到调剂,做做家务出出汗,身体得到锻炼,同时做家务也会涉及到统筹规划、时间管理等一系列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1、做家务活能让孩子更快乐,培养责任感

 

参与到家庭的日常工作里能让孩子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健康。

一项为期25年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是否在3、4岁时参与了家务劳动是预测他们能否在20多岁成功的方式。这是为了培养出能在生活和职场上成功的孩子,而不只是为了申请学院用而已。

这种早期的责任分担逐渐发展成了他们对于生活其他方面的责任感。在家里帮忙越多的孩子会感受到对父母更大的责任感以及羁绊,这种羁绊帮助他们挨过生活中“压力山大”的时刻。

换句话说,当孩子们发现他们能为家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幸福快乐。即使孩子们的帮忙很微不足道,也能让父母们感到更开心。

从长远来看,从小学会在家务中承担积极的角色,还能让孩子拥有更幸福的婚姻。

2007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分担家务为衡量婚姻满意度的三大首要因素之一。2013年美国一项关于家庭问题的研究也发现:懂得彼此分担家务的夫妻,婚姻生活更幸福美满长久。

2、“小帮手”

 

不愿意动手做枯燥体力活的孩子,是无法瞬间就跳到金字塔顶端的,年轻人是无法从娇生惯养中得到任何好处的。

奥斯丁大学儿童心理学家卡尔.皮卡哈特建议,把家务看成是家庭成员的入会标准。你可以向孩子说明“要维持一个家需要很多努力,爸爸在努力、妈妈也在努力,你也可以努力,为我们家带来重要的贡献”。当他们帮忙时,你要立刻说“谢谢,你帮了很大的一个忙。”

发展研究显示年幼的孩童天生就有帮忙的能力,布朗大学医学院心理疾病与人类行为副教授理察·蓝迪(Richard Rende)说:“把东西弄掉了,他们会捡起来。够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帮你拿。”

但有趣的是,如果大人奖励他们,这个行为很快地会消失。“他们并不想被奖赏,外来的奖赏会抵消他们从内在得到的报酬。”

使用的语言也很重要:蓝迪和其他研究员说夸赞他们是“小帮手”,而非谢谢他们的“帮忙”,会是比较有效的表扬方式。

“在你的孩子面前故意弄掉一只袜子,看他会不会不用你开口就帮忙捡起来,无时无刻以‘你是个好帮手’来强化这个概念。”

将孩子教养成为一名“帮手”并接受他不完美的“产品”,你的孩子比洗衣服来的重要多了。

而确保这样的行为能持续下去的关键,在于使用“我们”这个词来强调家务是需要合作努力的,“我们需要完成这件事”或“我们来打扫客厅”。“那会传达我们一起帮助彼此的讯息。”蓝迪说。

“了解这个‘我们’而非‘我’的心态对大家都有益。具有‘我们’概念的孩子会培养出理解大团体的利益,不用人说便主动投入,能帮助解决问题或是单纯地把事情做好,做事也会更快更积极,因为他不是只为自己而做。”

在孩子上小学前就慢慢教导他们这些人生功课是很理想的,因为这时期的孩子容易被洗脑:他们接受父母“我们一家人互助合作”的观念。

我家许多听起来很正式的“家规”,其实是孩子三、四岁时,我匆忙之间拟订的。我只需用官方宣告声调,它就立刻变成圣经教条。当我宣布玩具店周末不开,还有太阳下山后iPad就休息,她真的深信不疑。

3、帮忙做家务,男孩女孩都一样

 

除了家务上强调“我们”而不是“我”之外,父母应该克制自己不要成天抱怨。“孩子还小时不会觉得家务讨人厌,是我们的抱怨教会他们这么想的。”专家说。大人可能会对洗车抱怨连连,但对一个四岁的小孩来说,提着水桶和海绵把水泼来泼去,那只是在玩耍罢了。

伊迪.韦纳(Edie Weiner),一名纽约顾问集团的未来学家,专门为公司企业规划未来策略,她认为我们正从一个“有和没有”跨越到“能或不能”的世界。

她说,做家务很重要,因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工作上的成功不再是看你认识谁或上哪所学校。相反地,会以你的能力为准绳,尤其是应变、学习新技巧和成长的能力。

所以我“充实”女儿的生活其实是一种错误。她现在会下西洋棋、游完一趟社区泳池,但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能让她自立的基本生活技巧。我以为帮孩子整理房间是给她方便,但我真正给的,却是她还没有能力自理的讯息。

没有人想教出一个烹饪技巧仅限于微波食物的孩子。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离家念书时,却不会基本的洗衣。我朋友18岁的孩子告诉我,她的室友很认真地问她,到底哪一台是洗衣机,哪一台是烘衣机?

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曾说:“今天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为他们带来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却正在抛弃一件已被证明能够预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让孩子从小开始做家务。”

说到底,生活是孩子好的老师。当整个社会都大谈创新、大谈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想想孩子需要的、也是根本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会生活的人。

激发孩子做家务的四个秘诀

第 一、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

孩子没法从家务里体悟价值,除非是和父母一起做,所以把家务当成感情的机会。你的目标不是在把事情做完,而是在塑造一个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孩子。如果你把家务变得有趣、有贡献和能表扬长处——“哇,你把浴室镜子擦得真亮,你是怎么办到的?”

孩子会想“我真的很会擦镜子。”虽然前二十次父母得和她一起擦,但某个时间后,她会自己把镜子擦得亮晶晶的。

第二、别急于纠正孩子

孩子看到你冲过来纠正他们刚做好的事,会觉得很气馁。此外,这也等于告诉他们反正,“妈妈会收拾残局,不用做得很用心也可以。”相反地,舍弃完美主义,不要为了追求“佳”而作茧自缚。凡事不用到达四星旅馆的标准。

第三、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可以避免争执,如:你想要洗碗还是扫地?如果你的小孩很精,提出第三个选项,例如“我想看电视。”你可以告诉她这不在选项内,并再重复一次。

如果他还是不肯,就由你挑。越臭的工作越好,如清理猫砂、刷马桶,这样下一次他就知道要快速做决定。

第四、将家务与零用钱制度分开

作家丹尼尔·品克在写创销书《动机,单纯的力量》之前,这位三个孩子的父亲觉得以零用钱作为家务的奖赏非常合理。但阅读了大量关于动机的研究后,他改变了心意。

他说,将金钱与完成家务连结在一起,会把零用钱变成一项“如果xxx才有”的奖赏。这给了孩子们一个讯息——如果没有报酬,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去倒垃圾。

他立刻将自家的零用钱和家务分开:“我们家的确提供还算优渥的零用钱,一周有几美金。但我们并没特意给每个孩子指定工作,如伊莱莎你来负责餐桌,我们很清楚地表明家里的每一分子都应该帮忙家务。而神奇的是,每个人都做到了。”

孩子做家务的理由,是基于家人间相互的义务。“我载女儿去上舞蹈课不会收钱。当周二墨西哥夹饼日没碗盘可用时,她也不应该期待整理洗碗能够得到任何报酬。”

品克说,零用钱在教导孩子如何管理小额金钱上是很有用的。“但将零用钱和家务结合,是典型的一加一不等于二,两件好事在一起,好处不增反减。”

因此,我再次召开家庭会议,并解释在我们家,大家都要帮忙。我把准备好的家务表拿出来,为孩子示范每日和每周的工作,让她清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现在她会做分内的家事。但做得完美吗?没有。她每周都会完成所有任务吗?未必。但她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