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经验分享丨选择国际学校,家长和孩子需要知道的这些事!

来源: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 时间:05-04

  背景介绍:全球化浪潮下,出国留学人数仍在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相比前一年增长8.83%。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对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认同,希望孩子能接触不一样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就读国际学校,为今后出国留学奠定基础。

然而,部分有意愿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的家长可能面临着对国际教育并不了解,身边也没有实际案例可供借鉴的情况。因此,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特别邀请了2位来自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在读学生与其中一位同学的妈妈,为大家分享他们在教育之路上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

Agnes演讲实录

内容提要:Agnes同学从自身入读牛津公学的契机谈起,通过举例说明国际学校与普高的不同,并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在国际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实况。她的演讲内容对不了解国际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的家长和学生极具参考意义。以下为她的演讲内容:

大家早上好,我是Agnes黄梓乐,现就读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11年级。我来国际学校就读有几个契机:1,我小学就在国际学校读的,因此从小就有出国的意识,只是不确定什么时候去;2,我的英语成绩很好,学科优势比较明显;3,父母也帮我分析了我的整体情况,我只是在英语学科上比较有优势,其他学科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整体优势不明显,我就在想能不能另辟蹊径;4,恰好在这个时候班上有一个计划出国的男生,他邀请我一起来牛津参加考试,结果我考得很好,学校还要给我奖学金。

回去后我就认真考虑了这个事情,这个决定其实很难做,因为我不确定今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家中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学校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妈也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去很多国际学校考察,包括在这个学校找各科老师。我自己也在想既然我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就不想拖拉而且继续留在普高状态也不稳定,更不清楚中考会考成什么样,既然已经考试了有这个契机,就来牛津试试看吧。

再加上我们学校管得挺严格,手机必须上交,学习抓的很严,而且不能化妆,不能随便出校门,校服每天要穿的整整齐齐的,穿着不过关不能上课。虽然普高学习也抓的严,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管理没那么严格,学校存在抽烟、化妆、穿衣不规范的情况,毕竟人太多,老师管不过来。而在牛津,所有老师都认识你,做一件事情,全校都知道,除非你是特别喜欢玩的人,不然根本没机会去放纵自己。学校管理严格,这点是比较吸引我的。

学校还有一点很吸引我:学习相对轻松,尤其是在IG(即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目前国外14岁至16岁全世界最多人读的体系,是CIE(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剑桥全球测试的一部分。其证书在大部分国际和地区都会得到承认。每年全球有几千万学子在读IGCSE。)阶段。包括数学以前学过,课程比较简单,因此我有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比如去年我加入了扶青社,会和团队一起去做各种公益活动,为文书积累经验。而且作为会长,我要决定去做什么项目。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了世界上有很多生活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处于绝对贫困(absolutely poverty)中,基本生活需求basic needs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在我们生活中绝对不会出现,这是我在普高没有接触到的。

过去我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不会去思考我能否帮助他们。也不会想到生活中是否有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截然相反的人,因为在普高完全没有时间去考虑别人的生活,也更不会去想着帮助别人。来了牛津,参加了扶青社,我看到了社会的另外一面,并且我们努力去集资,做义卖,虽然忙碌但有意义,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会捐出去。包括给病人卷被子,去山区支教等,尽自己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对人格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在普高,我是不会有这样的经历的,在其他国际学校或许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活动,如今年的万圣节,我就感受到了在别处无法体验的异国文化。我还去参加了ASDAN商赛(全称英国素质教育发展认证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教育组织,得到英国教育部课程局 (QCA) 和英国高等院校招生服务中心(UCAS) 授权,为全球学生提供素质教育认证和领导力课程开发已有 38 年历史。每年全球有 6000 多所学校和 20 多万名学生参加 ASDAN 认证和组织的各类素质教育项目。)这是我当时参加商赛时的照片,当时我们组队去演讲做策划,值得吐槽的是演讲竟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非方案的策划和商品的销售,结果次输的比较惨。

第二次我们去中行参加比赛,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做海报的场景让我很感动。一般商赛是高中同学参加的,而我们当时才10年级,也就是初三。当时我们需要与一群高二高三甚至拿到大学offer的人同台竞技,别人的英语很好而且经历很大,站在上面我会感觉有差距。但是经过多次锻炼我已经不会怯场了,并且也不会觉得自己比那些成绩好口语好的人差而且第二次参加商赛的成绩很不错。

其实今天也不是我次站在家长面前分享,我做过开学演讲、扶青社宣讲、主持人,开始很紧张,锻炼的机会多了就逐渐很轻松自然了。在牛津这一年,我觉得我的成长很明显,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领导力和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普高没什么这样的机会。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我是很轻松的。

来国际学校读书,我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因此还可以发展其他爱好,我又可以接着跳舞了,今年还学习了滑板,还在学校组了一个小型街舞社团,算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延续。同时我还参与了爱丁堡公爵奖,就是一天徒步十几公里,如果没来牛津,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那么长的路,我们曾经一天爬了200层楼,累的都快坚持不下去了,但有一种力量一直在支撑你前行。对我的意志力也是一种磨炼。

学习当然也很重要,当然也很努力。我每周都要写很多雅思作文,一节课老师会布置4-5篇作文。旁边是经济作业2道题写了2页。学习很忙碌,做不完还得带回寝室接着做。我们晚上11点睡觉,早上还会早起复习,我们楼层有个10年级班上的寝室,3个人,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开始学习复习。说这个也是想解开大家的误会,其实国际学校的学生学习很努力,十年级相当于初三,但他们已经开始准备发力了。有一个13年级的学姐,她每晚在会议室复习,因为有自己的目标,她们很努力,坚守自己的道路不受别人的影响,一直坚持上自习。而且学校抓学习很紧张,宿管老师每天都在强调考个好大学。以前有人打游戏,现在老师经常转悠查看学生是否在玩游戏;拿电脑需要permission,我们学校真的是做了很多工作。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我想跟在座的家长说:如果要来国际学校的话,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孩子他到底想要什么。我初中的时候就在想我自己将来要学什么专业,以我在普高的情况,我可能能读一个外语专业,也是一个重本的,但我以后不想做翻译,不想学语言,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当时已经在了解经济方面的东西,我就想学经济,大家也知道上海财经多难考,而且我也没准备,也没机会去接触经济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学校就有经济这门课程,而且我还可以去参加商赛,我现在也在准备挑战赛,这就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以后要学的这个学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以后上大学不再迷茫。

还有就是目标,因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会努力学习不受别人影响,自制力也很重要,还有独立的思想,不受别人的控制。我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长在国际学校,父母不让他用电脑和手机,这挺奇怪,因为在国际学校必须用电脑去了解很多东西,世界观才能被扩大,而父母思想没转变过来,孩子也没有独立思想去管理自己,所以就导致了他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独立,可以听取家人的意见但不能被控制,因为去了国外没有家长陪着,而是自己去成长,这就是我们这几年需要在学校培养的能力。

还有在决定是否来这个学校之前,也要问问孩子到底想不想要来。我们班上有个男生,自己不想来国际学校,被迫来了,读了一年又转回普高去做艺体生,等于浪费了一年时间,他上课都在睡觉。还有学会承担压力,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参加IGCSE考试,但也快了,8个学科都要考,资料也很多,而且连续考多门学科,不像中考两三天就考完,这边的考试需要几个月才能结束,备考之路是比较孤独的。另外,来国际学校之前先想好专业,了解这个学校开设的课程,和自己想要的是否相符,选专业和学校很重要。

Agnes妈妈演讲实录

内容提要:作为父母,如何帮孩子规划好求学之路?国际学校vs普高,到底哪条道路更适合自己孩子?如何化解来自未知求学道路上的焦虑,Agnes妈妈有着一套业已成功的办法。以下为她的演讲内容:

刚刚女儿从孩子的角度来分享了她的感受,现在我做为家长来分享下我所看到的和经历的。因为我家孩子小学时候读的国际学校,初中读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所以从意识上我们对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都不排斥。但她在读初中那两年,我们综合分析,感觉国际教育更适合她。我大女儿读的国内教育,她的理想是从事航空方面,更适合国内教育;但综合分析我小女儿的情况,我觉得她更适合国际教育,因为她的英语有优势,几乎都在年级前三;理科方面的差距还是有,在火箭班别人数学能达到140-150,她在140左右,的一次142,综合分析下来认为她出去读书更好,因为国内教育竞争太激烈了,她也许能进入到百分之前十但进不了百分之前一,所以我们觉得就去读国际学校。

当时我也选择了很多学校,成都出名的国际部,国际学校都去看了,但是我分析我女儿更适合英国方向,因为英国更重视学术,所以我重点放在了牛津,它在申请英国大学方面更具优势,当我们决定过来读书时,刚好遇到jason(牛津公学2018届毕业生)考上剑桥,因此我认为这所学校在学制上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当时就决定来了。

我女儿是初二读完过来的,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学习能力不够强的话,还是要把初三学期读完,当时决定走这一步,也有jason的影响。我选择学校的方向和考虑可能和大家不一样,我不太关心学校的环境和校风,我觉得这些因素自己可以规避,我最关心的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在我的分析之下,这所学校开设的课程目前而言应该是最适合我女儿的。我来学校的时间只交了学费没交住宿费,我想先看一下这学校的校风和管理。如果这两方面不好的话,我完全可以规避,我可以每天接送,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从一个职业妇女转变成家庭妇女这个角色了,所以当时我是读了一周才补交了住宿费。到了学校之后,我感觉管理跟我们先前读的学校差不多甚至更严厉,毕竟学生少,老师有更多时间来管理孩子。

然而每个孩子刚到新环境下,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我女儿也是。刚到学校时,她没有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而且家里所有的孩子都经历了高考,我们不知道这条路对他来讲是不是的,所以当时她很孤独难受。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各种压力,导致她刚来学校一两周开始生病,发高烧,她生病的期间我每天都在学校,看哪个老师有时间就去和她聊,班主任、任课老师包括彭校、冷老师,我和他们各种聊,和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家长聊,和jason的妈妈聊,希望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后来彭校也一起来帮忙让孩子走出心理障碍,学校让她组队参加比赛,美国十项全能比赛就是她组织的,虽然败得一塌糊涂,但孩子学到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国庆节后,她曾经的小学同班同学marina也在西区读书也到了学校来读书了,女儿有了好朋友之后心情也平复下来了,挺好的。

这一个多月,我们很焦虑,家长孩子都是,我是最焦虑的,家族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走过这条道路,虽然也想过放弃,但还是挺过来了。前几天和13年级David妈妈聊天,她说看见我家孩子在学校很开心,精神状态特别好,我说那就好,我对他没有很大的期待,我只要看到她每天开开心心生龙活虎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就会很开心。

说了这么多,我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所有的家长,你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不要去听我们说了这所学校有多好,别人说哪个学校有多好,你们一定要去选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他们自己要去接受这个学校,接受自己未来要走的路,这才是适合孩子的,然后还要多去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其实我觉得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 推荐新闻